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17 >> 2017年-04期

【封面故事】刘平:情寄中医,夙夜不怠

作者:陈卓君

2017/8/8 13:56:03

  刘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名中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我国首批“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医学领域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第一人。长期致力于中医药抗肝纤维化、防治肝硬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等荣誉称号。

  上海中医药大学坐落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绿茵成林,溪水环绕。我会上海中医药大学分会会长刘平学长的办公室在一幢不起眼的小楼中。敲开办公室的门,一眼看到墙上挂着四副斗大的篆体条幅:“勤奋”“仁爱”“求实”“创新”,这既是校训,也是悬壶济世、寻求发展的抱负。

  身姿挺拔、银发满头的刘平学长精神矍铄,和我们一谈起中医就关不了话匣子。

  从工农兵大学生到中医传承人

  1953年,刘平生于江苏连云港,中学毕业时正值文革,无处继续念书的刘平响应毛主席“六·二六讲话”,被选派进行为期3个月的基本卫生知识和针灸训练,而后匆匆忙忙,被派到乡下当赤脚医生,成为他中医生涯里最初的临床实践。

  他当兵六年,除了完成日常任务外,他将空余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自学医学知识。买不到《诊断学》等专业书籍,就照着借来的书一字不落地抄录下来,而后再进行系统的自学。

  1977年,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大学生,24岁的刘平考入了南京中医学院(现南京中医药大学)。他十分珍惜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熟记中医经典,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还没教到中药,《药性赋》已经背得差不多了;没教到方剂,《汤头歌》差不多背完了。”他深感时间紧迫,每天要花费十几小时读书。“我们那时候,对于古代的经典理论和重要的原著条文,包括医案的书写,这些基础知识都需要掌握。”

  本科阶段的扎实积累让刘平在1980年顺利通过“百里挑一”的选拔,进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刘树农教授的硕士研究生。1984年又师从著名老中医、时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王玉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我国第一批中医学科的医学博士,并以优异成绩获学院最高的荣誉奖“李月卿奖”。

  能够师从两位中医大师,刘平感到自己很幸运,“是他们教会了我辩证的中医思维和开放的学术态度”。刘树农教授带刘平时,已经80多岁高龄,但身体健康,记忆力惊人,四书五经烂熟于心,说起某个方子,连出自哪本经典哪一页都背得出来。但是刘平最佩服老师的是他开放的思想和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他不仅中国传统文化渊博,也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既通晓《内经》,又懂现代自然辩证法,知识面非常广。”王玉润教授的思想则更为开放,他是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的传人,但是他又是开设现代医药化验所的中医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国内临床上几乎没有治疗前后利用腹腔镜观察肝大体的先例,王教授自费购入了第一台仪器设备。两位老师都是中国最为传统、也是最后一代独立行医的中医,从他们言传身教中,刘平懂得了坚持走“传统的中医特色与现代科研方法相结合”的道路,并以此作为他后来治学育人、治病救人最根本的准绳。

  在国际最高学术会议上首次亮相的中药产品

  2013年11月,在第64届美国肝病年会(AASLD)卫星会上,美国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肝病中心的Hassanein教授披露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报告,来自中国的复方中药“扶正化瘀片”成功完成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II期临床试验。这个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在媒体上炸开了锅。众所周知,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号称“全球最严药监机构”,而“扶正化瘀片”这例新药的II期临床历经了美国9家高校附属医院和医学中心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历时5年时间,完成治疗前后2次肝活检患者89例,无明显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依从性达到84%,对难治性丙肝肝纤维化患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稳定和改善肝纤维化进程有良好的作用趋势。人民网称之为“第一个在国际最高学术会议上亮相的中药”,而生产厂商——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也是第一家被邀请出席美国肝病年会这样的全球肝病领域顶级学术会议的中国药企。

  事实上,“扶正化瘀片”并不是一例新药。早在国际亮相前十年,刘平带领的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扶正化瘀胶囊”的发明专利转让,并在多方合作下开展了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于2002年取得了国家新药证书,2003年上市。

  谈起这例药,刘平带着淡淡的喜悦说,其实近年来,中医的非药物治疗(针灸等)方法在国外的发展很好,不少中成药也渐渐为国外医疗界了解,成为临床辅助药。而长期以来,西医在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进程中一筹莫展,“扶正化瘀片”作为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复方中药,成为该领域第一例主体药。

  然而,任何“首创”“第一”的背后,都有着几代人难以想象的辛勤付出。

  20世纪80年代,肝纤维化被国际公认为是不可逆转的。从攻读博士学位起,刘平就对这个“不可逆”的国际难题提出了挑战。毕业留校后,他所在的晚期血吸虫病研究室刚组建,连他一共四五名工作人员。一台冰箱、一台721分光光度仪、一台水浴箱、一台老掉牙的切片机、一台天平,几乎已是研究室全部的“贵重家当”。但研究条件的简陋并不能阻挡刘平,他和同事一起积极申报各项研究基金和学科发展基金,以研究室为家,以实际业绩争取学校和上级管理部门对学科发展的支持。

  多年来,他忘我工作,常常是研究所里下班最晚的人,曾经有过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没有休息的“非人”纪录。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于临床试验还是带着未知的恐惧,连“抽血”都害怕,更别提进行组织活检。刘平仍然秉承着传统中医与现代科研方法结合的思想,实现了中医临床前后2次活检肝组织的临床疗效评价。他们团队成功发现和证明补虚化瘀中药可有效逆转肝纤维化,在国内肝病研究领域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

  在他的带领下,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两间房的实验室发展成为目前有30多名临床和研究人员的肝病研究所。刘平领衔的“扶正化瘀片”由此成为国内的“明星中药”,项目的阶段性研究分别获部省级成果12项,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累计约80万病患使用,年销售额逼近2.5亿元。

  目前,“扶正化瘀片”正策划在美国进行抗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Ⅲ期临床试验。我们是否可以期待,在不久的未来,第一个为FDA批准的复方中药会到来呢?

  用国际语言向世界说明中医

  1986年,刘平被选派参加上海和大阪两地互为友好城市的交流项目,第一次踏上了赴日访学之旅。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但是那里严谨、求精的学术氛围给刘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5年后,刘平再一次选择来到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

  在刘平看来,日本的传统汉方医学源于中国,虽有不足之处,但比较注重对传统方剂的临床新应用。为了学习日本在这方面的长处,刘平带去了当时在国内正在研究的丹参抗肝纤维化有效成分,与日本同仁找到的有效成分放在一起研究,成功确定了丹参的代表性成分,并发现了丹酚酸B盐可以有效治疗肝纤维化。

  在大阪研究期间,他几乎每日工作12小时,双休日也泡在办公室、实验室,一年内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发表论文6篇,令素以“工作狂”著称的日本教授咂舌:“这个中国人比日本人还‘工作狂’呐!”其实,对于刘平来说,勤奋地工作仅仅是因为珍惜。“我们这代人,在最好的时间里没有好的机会学习。失去的机会多了,一有机会就会格外珍惜。”

  留学的经历,让刘平有了三个收获:学技术、学科研的组织实施、学术学风的培养和养成。自己通过留学尝到了甜头,他也希望更多的中医人走出国门。他认为,实施中医药国际化战略,不仅是要将中药推向世界舞台,更要培育有世界眼光的中医人。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刘平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他坚持每周一次文献阅读会,除阶段性地由导师和研究所内骨干作专题报告外,主要由研究生自选国外文献阅读,并对文献作出评价和讨论。

  2009年,我会中医药大学分会成立,众望所归,刘平担任了分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分会每个月都会举行学术沙龙活动,邀请留学归国的学长分享他们在海外的研究学习经验。只要有空,刘平都会亲临主持。

  在学生眼里,刘平是一位严师。在他已培养的20余名医学博士中,多名博士已成为该学科的骨干力量;已有2人先后入选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分会副主任委员;3人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一位毕业后在国家食药监局工作的学生说,自己当时对于刘平教授的严格特别不理解,有时还会背后生闷气,但是现在想来是老师的严格让自己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一辈子受益。

  在学生眼里,刘平也是一位慈师。刘平是出了名的爱护学生。有次,一个研究生不慎丢失了一个月的生活费,刘平教授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给了他,让他安心学习。他还拿出了课题经费,资助一位硕博连读的女学生到美国留学,这名学生迅速成为当地研究所的骨干,获得了美国导师的高度评价。

  医者仁心

  虽然一直从事研究工作,但是刘平从未离开过临床实践。坚持到医院门诊,让实践的真知与科学的论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是刘平学术研究的一大显著特色。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一个慢性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病人的心理波动很大。为此,刘平始终保持一颗医者仁心,针对病人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地解释说明,对病情复杂的病人更是一丝不苟地检查病情。遇到初诊的病人,刘平往往要耐心询问,“望闻问切”半小时之久,务必将病人的病因病史摸透。“有些病人从外地坐飞机、火车过来,排了很长的队,认真对待病人是医生最起码的责任。”

  有位被外院诊断为肝癌晚期的病人找到了刘平。在复查病情并补充一系列化验后,肝癌的可能性被排除了。这位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病人,经刘平教授的精心治疗延长了生命。病人感动地说:“水平高的医生也许不难找,难得的是刘医生的一颗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仁慈之心,看到刘医生就像看到了希望。”

  虽然科研、临床、带学生、行政职务几头忙,但是作为我会医务分会副会长、中医药大学分会会长,刘平仍常抽空参加同学会组织的义诊活动,带领中医药大学分会的医务专家们共同参加。采访过程中,热心的刘平学长不忘给同学会学长们分享他的养生之道:一要控制饮食,二要适当运动,三要调整情绪。“现代人代谢病多发,最大的原因是摄入的甜食和碳水化合物较多,我们的饮食观念应该进行‘主副食转换’,即以副食为主,以主食为辅,控制饮食摄入量,注意粗细搭配。”刘平说,每次到曙光医院坐诊,他都会提早一个小时到医院,然后步行锻炼。他特别寄语海归学子们:“要注意‘积极进取’与‘良好心态’之间的平衡。动静结合,方安五脏。”

  如今,因为年龄的关系,刘平已经从学校行政岗位上退了下来,但这并没有让他更轻松一些。问起他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年轻的“秘诀”,他笑言:“或许是学中医的缘故吧,中医教会了我平衡与和谐。”只言片语中,足见刘平对于中医不解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