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17 >> 2017年-04期

【历史一页】第一次留学潮与寰球中国学生会

作者:欧美同学会

2017/8/8 14:49:30

  第一次留学高潮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了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绅极大的刺激,泱泱天朝大国的心态被打破,学习西方被上升到保国、保种的高度,出国留学从此兴起。日本成为中国官费和自费留学的主要目的国。特别是从20世纪初年起,随着清廷推行“新政”,废止科举制,留日人数逐年激增,1903年达到千人;1905年和1906年两年,每年达到8000余人;20世纪头10年,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留学潮。

  在这次留学潮中,留学欧美的人数也有较大增加。1901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选派8名学生赴美留学。截至1907年,清政府共派遣了220名官费生赴美。1907年,美国政府通过法案,将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专款,此举促成了更多的中国青年赴美留学。到1911年,留美学生达1000余人。1915年,蔡元培等人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到1920年,赴法求学人数已达1600人。与此同时,旅欧的中国学生也有1000余人。

  留学生社团涌现

  随着留学人数的增多,留学生在国外、国内组织了一些团体。最早的是1898年在日本成立的东京九段体育会。从1902年起,留日学生在日本又纷纷按省籍组织同乡会,如湖南同乡会、湖北同乡会、浙江同乡会等,除互助、交流学习经验、组织活动外,还出版会刊。留美学生则按美国地区组织了美西、美中、美东多个留学生会,1911年还成立了留美中国学生总会。1906年以后,留欧学生同学会也开始增多,如英国的留英学会,苏格兰的留苏中国学生会,德国的留德学生会,比利时的中国学生会,等等。

  在留学热潮中,1905年7月1日,在上海的归国留学生成立了寰球中国学生会,以联络全世界中国学生情谊、互相扶助、交换知识为宗旨,“借以唤醒青年人之爱国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号召力强、影响力广的社会团体。

  寰球中国学生

  寰球中国学生会的创立者是首任会长李登辉。1905年,李登辉应邀在上海青年会发表演说,提出了新建一个青年会之外的学生联合会的设想。他说,我们应迎头赶上世界新潮流,自己创办一个既像学会,又像福利团体的组织,研究学术,与国外互通声气,吸收他国先进文化,力求走改革自新之路。

  1905年6月29日和7月1日,李登辉两次召集上海滩知名人士开会,寰球中国学生会正式成立。首届会董选举李登辉为会长,他一直连任到1913年。后来,该会会址从白克路(今凤阳路)搬迁至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51号的朱少屏(时任沪军都督府总务科长、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秘书,1916年起任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寓所,20年代后,随朱宅迁至卡德路(今石门二路)191号。

  寰球中国学生会仿效大多数社团,通过募集捐款和会费筹集必要经费。每年初冬,学生会都会开展一次征求会员活动,将老会员分成几队,每征得一名新会员缴纳会费,便计分排名,对名列前茅的队伍颁发金银奖章。此外,学生会通过办学校、收取留学生手续费等方式,获得部分资金来源。自1917年开始,年收入已达8位数,其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学生会还帮助留学,促进开放。举办各类实习班,帮助拟留学的学子提高外语水平。北洋政府时期,教育部及各省选派出国留学和赴国外考察者及至许多自费留学者,一切出发事宜皆由该会办理。仅1919年3月15日至1920年12月15日期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包括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蔡和森和赵世炎等人)在该会的帮助下赴法勤工俭学。

  自成立以后,寰球中国学生会平时设有“土矅讲坛(星期六讲坛)”,请名人学者莅会演讲,或与其他机关联合临时举行演讲会,或到其他机构演讲,每年平均在30次左右。1919年10月18日,孙中山在寰球中国学生会发表“救国之急务”演说,号召全国人民起来铲除腐败官僚、跋扈武人和作恶政客三种“陈土”,创造一个国民所有的新国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会还创办报刊,传播思想。1905年创办《寰球》(月刊)杂志,后改为《寰球中国学生会周刊》,每周六出版。1906年6月,在上海创办《寰球中国学报》,双月刊,中英文对照,由李登辉、严复、曾子安和唐国安任主编,所载文章有严复的译著《美术通诊》《黑格尔唯心论》等。

  此外,寰球中国学生会还创办日校、夜校和打字、会计、缝纫等各种业余补习班,朱少屏亲任校长。日校设小学和中学部。1926年,由于校舍关系,寰球中国学生会专设新学制完全小学,一至六年级各设一班。周六由教员带领学生赴各处参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夜校则设国文、英文、德文、法文、数学等科目,后来由于英文科的学生特别多,教室入敷使用,取消了其他科目,专设了英文商业科。鉴于平民教育日益重要,寰球中国学生会于1924年春与江苏省教育会及上海宝山各教育机关学校等,共同组织上宝平民教育促进会,开办平民夜校,免学费,送书籍,学生皆为附近一带长年失学的成人及儿童,创办初期,学生就达二三百人。

  学生会还设立职业介绍部,竭力联络全国各学校机关,调查征集所需人才。据统计,平均每年接受各单位帮助物色人才约100次,接受个人委托寻找工作约500次,其中欧美各国学生约占30%。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21年,寰球中国学生会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团体。各界重要人物,无一非会员。国内外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也多数为会员。1921年11月7日《申报》第14版这样记载:“自满清末造以迄今日,凡时局出重大之变革,学术思潮之变迁,寰球中国学生会实为其中枢,所办事业,其彰彰在人耳目者。”

  然而,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主持会务20余年的朱少屏与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出版英文刊物《ECHO》(回声),揭露日寇罪行。日寇十分恼火,1938年4月派特务暗杀了刘湛恩。数日后,特务又向寰球中国学生会会所的门房扔了一枚手榴弹,看门的工友被炸死。在数次警告之下,朱少屏只得暂避香港。1940年,他受命出任中国驻马尼拉领事馆领事。1942年,朱少屏和领事馆其他七位外交官在马尼拉被日本占领当局逮捕杀害。他离开后,寰球中国学生会的活动逐步停止,然而,寰球小学、补习学校等一直存在到五十年代中期。

  欧美同学会呼之欲出

  晚清时期,中国留学欧美的学生总数2270余人。他们归国后,除从事铁路、工矿的分散于各地外,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江浙、广东等地。在北京的欧美归国留学生以从政者为多,曾远赴重洋的共同经历,使他们常有来往,希望有一个同气相求的精神家园和交际、休憩场所,这是欧美同学会成立的前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起响应,短短一个多月,革命风暴席卷神州大地。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成立伊始,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宣布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享有各项民主自由权利,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在革命浪潮的激励下,民国初年出现了政党林立、集会结社成风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从武昌起义到1913年底,新成立的公开社团组织,包括政党政团在内有682个。这些社团一半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绝大多数没有成文的章程,存在时间不长。北京欧美同学会、上海欧美同学会和中华欧美同学会,就是在此期间筹办与成立的。

  因此,欧美同学会是清末欧美留学生归国和民国初年集会结社自由的产物,一个因出国留学而孕育、因留学归国而建立的社团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