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17 >> 2017年-05期

【学子之声】创意产业园区不该是“收租院”

2017/10/9 15:07:05

  如果说科创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建立了硬实力的话,那么,文创无疑是为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建立了软实力。文创产业发展虽然比科创产业来得晚些,但是其重要意义已经在当下显露无遗。

  2000年前后,由于产业转型升级,一些闲置的廉价厂房得到了艺术家们的青睐,上海的一些初创艺术园区陆续在一些被废弃的工业老厂房出现。如田子坊、M50等创意产业雏形的兴起,主要源自于一些去过海外的设计师、艺术家等租借于此,建立以个体自发为主体的工作室,进行设计、创作、交流、展览等。虽然当时的文化氛围还没有今天那么繁荣,但是,艺术园区的设计师、艺术家们的理想与纯粹度,也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当时,上海的几大主流媒体时常关注与报道艺术园区发生的各类前卫艺术活动,使得一些追求新奇事物的时髦人士、民众趋之若骛。此后,类似的艺术家工作室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均在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里入驻。上海已经开发和利用了百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如中兴路兴园创意园区、1933老场坊、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车墩影视基地、红坊创意园区、云艺术中心、静安现代产业园、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E仓、西岸创意园等,闯出了创意产业之于城市改造的新路。

  然而,如火如荼的创意产业园发展潮流之下,冠以“创意”之名,实际运作上与创意毫无相干、模式同质化、逐利化等问题频现,已经严重偏离了文创产业的内涵价值,有些甚至沦为了创收逐利的“收租”创意园。

  据不完全统计,以创意产业为名的园区在上海已有上百家。这些创意园区属性多样,有的是“官营”,有的是民办,有的是混合经营,但无论是哪种形式,由于创意产业园区的性质与评估的缺失,使得逐利成为了一些创意园区唯一的量化目标。有能力的创意园区或可以拿到省部级甚至国家级称号,以及相关的政府补贴,没有能力的园区只有靠盘活客户,谋求租金最大化。毕竟一些老厂房的创意园区的租金与正规的商务楼的租金相比,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不难见到,一些创意园区中混杂了较多商贸办公单位与个体户。这一状况下,低水平建设、以获取租金为目的的所谓创意产业园区泛滥也就在所难免,没有创意的所谓创意园区沦为“收租院”,实乃发展之殇。

  上海的创意园区已经搞了十几年,上海的文化创意发展为何依然滞后于北京,甚至连内地的成都与重庆都不一定比得上?无可否认,上海文化的影响力与主体性日渐势微,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是我认为很重要的原因是上海留不住“创客”。对于有理想、有创业精神的文艺类大学毕业生和“创客”而言,在一个大城市发展生活成本很高收入却有限,而所谓创意产业园区的门槛却如此之高,他们根本付不起堪比商铺的租金,这不应该是创意园区的办园初衷。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以及希望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值得探究。虽然上海的政府职能部门针对相关问题出台了一些创意园区的条例、制度等政策,但关键还是需要严把政策的门槛关,责任到人并合理利用配套的倾斜政策。同时,联动引入第三方绩效评审、评估的制衡机制,避免创意园区的变态发展,确保有质量的“创客”得以驻留。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经济转型发展的理念问题,而是文化自信、创造能力提升、人文发展的国家软实力问题。通过创意产业园区的正常发展,或将能够化解原先单一发展所带来的困扰。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