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归学人 >> 每期杂志 >> 2017 >> 2017年-05期

【历史一页】忆汪熙先生 

2017/10/9 15:18:29

  著名历史学家,中美关系、世界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汪熙学长于2016年12月26日逝世。汪先生是我会资深会员,1947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工商管理学院,获该校杰出校友奖。著名历史学家资中筠于今年5月撰文回忆汪先生,本刊特辑录此文。

  汪熙先生走了!对我们这一界同道而言,随之而去的是一段值得纪念、意义深远的学术史。

  汪熙先生是“老海归”,他的学术跨经济和历史两个学科,又教书育人,成就广博,我识荆也晚,没有全面了解,不敢谬托知己。不过在美国研究领域,叨为同行,多有愉快的合作经历,特别是在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时,得汪先生慨然襄助,铭感于怀。由工作关系而及于私交,常有请益。先生重病之后,以惊人的坚强乐观精神献身工作、孜孜不倦,成果不断,令人钦佩。

  初识先生是1985年在复旦大学举行的第一届中美关系史学术研讨会上。他是这次会议的主办人之一。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美关系史的研究还刚刚起步,那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解放、学术性较强的讨论会,在会上老中青学者各抒己见,还有相当坦率的争论。此后,中美关系史的研究蔚然成风,举行过无数次研讨会,汪熙先生开创之功不可没。

  在此之前,1979年汪熙先生已经发表《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一文,率先提出要用比较的眼光实事求是地评价中美关系;客观地评价美国在华传教事业等,特别提出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新的评价,与到那时为止的以“美国侵华史”概括中美关系史的传统结论不同。他的看法现在已成为学术界共识,并已有更为深入的著述。而在当时却立即遭到恪守教条的一些学者的批驳,在那种特定条件下,汪熙先生承受了不少压力。此一例足见他的学术眼光和勇气。由这篇文章引起的学术界的争论,对突破当时学术界对中美关系研究,乃至整个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旧框框起了重要作用,也可以算新时期的中美关系史研究的开篇之作。

  汪熙先生长年主持《中美关系研究丛书》的编著和出版,锲而不舍,已成书二十五种,涉及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多个领域,实现他所提出的作“立体”研究,在选题和见解上都有特色。1993年,我和一些同仁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由于是社科院美国所主管,按惯例,会长应由美国所出。我提名汪熙先生为副会长人选,他资格比我老,我还有顾虑,担心他有“屈就”之感,他却立即复信痛快答应,表示愿“共襄盛举”。在他生病之前几乎每次会议都出席,并自己撰写,或指导博士生提交高质量的论文。他治史的特点是重史料,论从史出,一反疏空之流弊。他主编的《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体现了这一精神,为中美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珍贵检索工具书。

  1999年,他在家中审阅学生论文直到深夜,不幸突然中风,当时家中无人,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经多方治疗修养,赖他原来健壮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虽然半身行动不便,脑力却恢复如常,乃不幸中之大幸。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仍以极大的毅力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幸好进入电脑时代,他很多著述是用一指打出来的。他还搜集了有关东印度公司的大量资料,早就表示决心写一本书。在生病之后仍不放弃,积几年之力终于完成,于2007年出版。这本书从选题到史料的翔实都体现其独特的眼光和功力。他特意送给我和陈乐民一本,陈为该书写了书评。在条件许可下,他还努力出席一些学术活动。例如2007年秋,我和陈乐民同赴上海,应复旦美国研究中心之邀做了讲座,汪先生坐着轮椅全场出席。晚上还做东请我们二人吃饭,仍然精神矍铄,谈锋很健。

  汪熙先生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在教书育人、研究著述、学术领导以及国际交流各个方面功业卓著,他的治学毅力和所倡导和身体力行的学风都足为后辈学人法。